北朝文化

南北朝文化 



东晋十六国之后,南北朝成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的南北分裂时期,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术思想


  • 经由三国两晋朝期时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承上启下的文学


  • 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迅速,北朝风格偏向豪放粗旷。北朝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放、魏收、温子升。叙事长诗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为代表。


宗教


  • 十六国晚期出现改革道教的寇谦之,他受东晋灵宝派的影响,制作《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经八十余卷,在精义经理方面无所创新,却明确声称要清理道教,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严格斋戒礼拜,使道教组织更为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

  •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于北魏开始流行。人们对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随著佛教的传播,发展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中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后佛教又加入密宗、禅宗等新教派,逐渐中土化。
  
艺术

  • 北朝时艺术兴盛,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

  •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石窟艺术最雄伟的是云冈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致,面目传神。

  • 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帖》、《郑文公碑》、《石门铭》等,以及众多的墓志铭文。

  • 关于南北朝民歌。民歌是这个时期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讲述本目时,教师应以当时南北民歌的实例,引导学生诵读赏析,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南方民歌多为恋歌,短小清新,婉转缠绵。北方民歌,虽也有描写爱情的,但比南方民歌直率,而且多为牧歌、战歌,粗犷雄浑,慷慨爽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此处依诗韵应读作y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仅仅27字,出色地描绘了辽阔苍茫的北方草原景象,反映了草原牧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木兰辞》则是叙事诗,语句通俗,语言丰富,节奏感强,叙事清晰,情节感人。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使木兰也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喜爱、崇敬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科技


  •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边疆民族内迁、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于儒学一统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兴起,使得学术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国为了生存或战争,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确保某些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提升。

  • 郦道元从小志于地理学研究。由于当时地理著作不够完备,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际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他以《水经》为蓝本,完成《水经注》。《水经注》为陆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为纲,详细描绘其本身性质与周边环境,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做出杰出贡献。
  
  • 贾思勰为北魏农学家,家境较为富裕,他面对当时的天灾人祸及连年饥荒,主张重视农业,并以齐民谋生为己任,所以决定写出一本农书。他所写的《齐民要术》在中国或世界的农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 《齐民要术》以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为重点。描述当时农业生产概貌,并介绍中国传统农业细耕和多种经营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的高超水准。
  
  • 祖冲之为南朝宋人,家族历代成员大多熟悉天文历算,所以祖冲之从小对天算有兴趣。他平生著作丰富,天文方面有《上「大明历」表》、《驳议》;数学方面有《缀术》、《九章术义注》、《重差术》。他在科学有三大成就,一,在张衡、刘徽的基础上,将圆周率数值精准道小数点后七位数字。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岁差」数值记入历法运算中,他还将闰月规则修整,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机械方面,他还制作出指南车、木牛流马、千里船(即脚踏轮船)、水力运转的水碓模,以同一原动轮带动碓和磨作功